6月5日上午10时许,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居民王明菊正拎着一摞纸板来到离街道办事处不远的垃圾分类点,将这些垃圾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以前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垃圾分类,我听得一头雾水,如今,街道放置了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一目了然。”王明菊感慨道。
今年1月,大渡口新山村街道被纳入我市23个生活垃圾分类先期示范街道。对此,他们将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五长制”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相结合,通过街长、路长、巷长、楼长、店长“五长”联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入户宣传讲解,并通过奖赏机制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覆盖该街道7个居民社区,辖区共有两万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占比达95%。
在垃圾分类点,记者发现,分类点共有4个垃圾桶,以颜分其功能:蓝色是可回收垃圾桶、绿色是厨余垃圾桶、红色是有害垃圾桶、灰色则是其他垃圾桶。
新山村街道是大渡口区典型的老旧社区,辖区居民多是重钢、十八冶的退休、下岗职工和大渡口区农转非人员。“在宣讲中,我们得知居民很难准确分清垃圾种类。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想到了放置垃圾分类桶,引导社区居民将各类垃圾分类投放。”新山村街道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目前,我们已在7个社区共设置了200余个垃圾分类点,投放了278组垃圾分类桶,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共556个,有害垃圾桶75个。其中,针对老旧楼栋,共发放垃圾桶179组,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共358个,有害垃圾桶41个,并给各个社区配备了垃圾袋。”
除了在居民单元楼及小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垃圾分类桶,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分类生活垃圾外,新山村还借助物联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通过垃圾分类智能平台,建立奖赏机制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在该街道新宝龙小区,一个形似大衣柜的垃圾回收柜格外引人注目。该负责人和记者说,这是他们刚引进的智能垃圾回收柜,可实现“垃圾”变“现金”。记者看到,垃圾柜上写着“塑料、易拉罐、废纸、织物”四类可回收垃圾,几位居民利用微信扫码注册后,即获得一张二维码纸条,他们将二维码贴在准备回收的垃圾上,再按照指示将垃圾投入回收柜中,很快微信钱包便获得一份收益。目前,新山村街道共放置了4台智能垃圾回收柜。
而针对垃圾分类中占比最多的厨余垃圾,新山村则与区城市管理局联手,推出“分类换积分”活动。“居民将厨余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后可获取积分,积分累积达标后,即可进入区城管公众号,兑换生活用品。”大渡口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短短几个月时间,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逐步的提升,目前,街道月均处理可回收垃圾33吨,厨余垃圾60多吨。
不过,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要真正的完成垃圾减量,还需逐渐完备垃圾后续处置。“过去,垃圾分类后却进行统一收运,造成生活垃圾前分后混的尴尬。但今年以来,我们创新性地建立起4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使垃圾分类更彻底。”大渡口区城市管理局该负责人和记者说。对此,他们配备了专业收运车,分门别类运送垃圾,还给车辆安装了GPS系统,以杜绝垃圾跑冒滴漏问题。分类后的垃圾将被运送到不同地方做处理: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资源公司分拣和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则被运往指定地点焚烧处理;有害垃圾由小区物管或社区进行临时存放,并上报予以处置。
“下一步,我们将以新山村为试点,在大渡口区全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并实施垃圾分类运输,使垃圾分类更为公众化、简单化、智能化。”大渡口区城市管理局该负责人和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