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找不到垃圾桶,是更先进的设计吗?如何让城市“隐秘的角落”成为神奇的空间?
从五一假期开始,我们就频频在社会化媒体上看到关于“上海没有垃圾桶”的吐槽。
很多来上海游玩的小伙伴都表示,在上海街上逛了一天都找不到垃圾桶,只好把垃圾丢进共享自行车的车篮,甚至干脆一路把垃圾带回了老家。
设计好“隐秘的角落”,跟设计好代表城市外观的高楼大厦、街道景观,同等重要。
据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全市有6.2万个公共垃圾桶,到2022年上半年数量减少到3.6万个,后来根据市民的需求,又增加了2000个垃圾桶,所以到2022年底,上海全市垃圾桶数量为3.8万个,远远少于北京的6.35万个。
上海的垃圾桶,按照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还有一个灭烟口和有害垃圾口,垃圾桶内还安装了RFID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垃圾投放数量及存放量,垃圾桶还可以自动“通知”环卫工人哪里的垃圾需要清理,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光明网的报道,上海的这样的做法参考了国际经验,为了培养市民减少垃圾产生和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这样的政策,基于一个古典的社会理论“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公地悲剧”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水丰草茂的公共牧场,所有人都可以在此养牛养羊,于是人们都想要多养些牛羊,“反正我不占便宜,别人也会占便宜”,于是公共草地上的牛羊慢慢的变多,草地持续退化,最终人们都破产了。因此如果公共场所可以随意丢垃圾,那么人们一定会把垃圾丢在“公地”,直到“公地”变成“恶地”。
日本的城市街道上也是没有垃圾桶的,一是为避免在垃圾桶中投放毒气或炸弹,二是为了保持市容,鼓励市民们把垃圾都带回家,减少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开支。日本甚至基本上没有街道清洁工这样一个职业,街道的卫生基本全靠附近居民的自觉。
新加坡则是采用罚款的方式维持城市的清洁,在新加坡如果随地丢弃垃圾就会招致严重的处罚,初犯罚款300新币,如果是第三次或以上可被罚款1万新币,相当于5万多人民币,罚款力度那么大,人们当然会乖乖把垃圾带回家。
美国一家名为Sensity的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可以玩游戏的智能垃圾桶,将垃圾成功投入之后,会给予奖励。
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阿迈厄岛垃圾处理场(Amager Resource Centre,简称ARC),由BIG与SLA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被称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垃圾处理场”,这是一座垃圾处理场,也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文化休闲场所,在这里市民们可以一边滑雪健身,一边观看烟囱管吐出干净的白烟。
我国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新一代垃圾焚烧厂的范式。它不仅要通过新技术有效生产能源并且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其外观设计也要导入对美学和设计的关注,有助于改善公众对这些工业建筑的负面印象,让垃圾处理厂也能成为漂亮的城市新地标。
城市中小小几平方米的公厕,也正在掀起一场“设计革命”,它们不仅浓缩了设计师们的巧思,也展现出设计师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日本东京,近几年开展了一个“东京公厕”(THE TOKYO TOILET)项目,16位参与的设计师每个都大有来头。其中有10位是建筑师,包括槙文彦、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坂茂这4位普利兹克奖得主,还有隈研吾、片山正通、藤本壮介等国际知名建筑师。
著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表示:“以前看到过很多公共厕所,都觉得不干净,不漂亮。我认为,只要建得漂亮,人们就不会脏兮兮地使用它。”
安藤忠雄设计了一座优雅的“避雨亭”,希望它成为“大家遇到困难时可以奔赴的地方”,一圈竖着的镂空百叶窗,将圆柱形的厕所部分和大屋檐下的避雨地隔开。
另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伊东丰雄设计了三个蘑菇形状的公共厕所,外墙渐变的色彩也模拟了真实的蘑菇,它们像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这几个巨型“蘑菇”和身后的树林也非常和谐,伊东丰雄表示:“当我建造一座公共建筑时,我想让它尽可能自然,不与周围环境分离。”
隈研吾则将公厕设计成“林中小道”,采用雪松木板代替其他工业建筑材料,打造了五间造型各异的小木屋,隈研吾认为大量使用木材“意味着将自然带回城市”,他也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使用者能了解日本的木材文化。
北京老城里的绝大多数居民们到今天也还是要依赖公共厕所,如今北京老城里的公共厕所,从分布密度到洁净程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OPEN建筑事务所研究了一个人如厕及洗手需要的最小的空间之后,设计出一种“厕所胶囊”。这些胶囊空间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建筑组合,适用于胡同里的各种角落。OPEN建筑事务所还提出了“公厕+”的概念,在公厕上方增加洗衣房、淋浴间等都需要给排水的功能空间,洗衣、洗澡产生的废水加上收集的雨水能够适用于清洁马桶。
城市之中,有着不少“剩余空间”,它们是在城市快速的提升建设过程中被忽略的“隐秘的角落”,也可能是一处桥下的空间,可能是一处基础设施旁的隔离带,又或者是城市街头的一块三角地……
不少城市剩余空间的设计非常不友好,比如广州某立交桥下,为防止流浪者驻留而设计了尖锥,这伤害的不单单是流浪者,所有从这处公共空间路过的行人,都可能受到伤害。
在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空间的持续更新是城市演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很多“剩余空间”,都具有潜在的设计更新品质,设计者可完全利用这些空间的优势,重塑城市活力。
共享办公室租赁品牌WeWork公司,便把一些本来空闲和废弃的建筑改造成了办公空间,使废弃的区域重新成为活跃的工作中心。
伦敦滑铁卢车站底的一处有170多年历史的废弃隧道,则被潮牌Vans改造成了包含电影隧道、艺术隧道、音乐隧道、滑板隧道的文化艺术中心。
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一段高速高架桥之下的桥下公园,是桥下剩余空间改造的典范之作。
该空间添加了照明系统与艺术装置、活动设施,营造特色景观,利用高架桥的高遮蔽性创造全年无休的公共活动场地,也让这里成为艺术家们自我表达的区域。
该空间被命名为“桥间天地”,大桥下增设景观台阶和无障碍通道,并利用桥下空间设置休息座椅,为市民提供遮阴休憩空间;场地内设置了一道连续的锈钢板景墙,连接起马拉松跑道和首钢内部的慢行系统;场地利用高差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空间,分别为“漂浮栈道”“桥下剧场”和“慢行吊桥”。
我们的城市也是这样,设计好“隐秘的角落”,让优雅和高贵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这样才可以让城市的外表更加迷人。
每个市民都应该参与到对城市空间的思索和建议当中,多一点努力,我们的城市将会更美好一些。
日本城市初看之下无序,实则充满了许多活力与柔软性,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隐藏的秩序》以建筑师的独特视角和亲身体验,对西欧、日本、中国部分城市的建筑内外空间关系和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做多元化的分析,探讨和揭示隐藏在空间内部的美学秩序和美学原则。
书中介绍了ECO整合,绿色基础设施,生物气候设计等设计理论,提出了生态设计的主张,解答了生态建筑该如何做,即通过设计让建筑环境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体系,要做到物理生物整合与系统生物整合——对水资源、生态、工程、社会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
日本厕所文化的精髓,坐便器里的“款待之道”,将人性化设计做到极致,让“方便”更方便。高龄者、残疾人士、妇女、儿童及外国人都能安心使用的厕所空间。60个优秀公厕案例,包含购物中心、写字楼、机场、停车场、幼儿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