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能否最终取得胜利,关键还是全民自觉分类意识的养成。申城不少街镇依据自己特点,纷纷推出相关措施并尝试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明佳苑小区业委会通过充分协商沟通,决定撤除整个小区68个垃圾桶,垃圾库房定时开放,同时临时设置4个宣传点,每天早上7点到8点,晚上5点到7点,由50多名志愿者轮流站岗宣传,指导居民正确分类,约束不良行为。
小区是大家的,大家的事必须大家做。佳友居民区党总支随即召开志愿者大会进行动员和培训。居民区分支部动员小区党员,居委会动员楼组长,业委会动员业主代表,社区物业动员员工,打一场“改变陋习,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战争”成了小区居民的心声。
小区“三驾马车”联合发出《关于明佳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告知书》,通过业主代表发放到每家每户,并由业主签收确认。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发令枪响。4月1日凌晨,保洁工撤除了一幢1层至24层及二幢1层至15层楼道及公共区域的所有垃圾桶。但撤桶后的几天,在其中的13个楼层发现有居民将垃圾袋放在原来放置垃圾桶的地方。由于楼道内没有监控,只有发现一层,上门宣传一层;发现一包,就打开一包,寻找痕迹,找出垃圾的主人;找不到主人的,楼层5户居民每家发一次整改通知,如果再次发生,整改通知就张贴在每户的门上。其间,根据业主大会规约和业主公约,采取约谈、电梯口张榜、短时断电等办法,直到居民清洗整理干净为止。
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作用,佳友居委会还联合明佳苑业委会、物业公司建立垃圾分类责任制,切实做到了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到位、垃圾分类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明佳苑垃圾分类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仍有个别居民偷偷地将垃圾扔到角落里,有些甚至将垃圾从窗户里扔出来。为了彻底消除监控的盲区,5月初,佳友居委会牵头,经明佳苑业委会讨论决定加装固定摄像头11个、移动摄像头2个,确保公共区域无死角,为杜绝偷扔乱扔垃圾行为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日,在中骏集团的户外广场,来自闵行区妇联、绿容局、房管局、新虹街道各部门相关领导以及新虹街道个居村的居民们,一同揭开了新虹街道妇联“益起创”垃圾分类公益项目最终成果的神秘面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项目的成果,不是大数据,也不是融合高科技材料的智能垃圾箱,而是透明的手拎袋,里面有一块长相酷似精灵的塑料板、一张说明书以及一些诸如吸铁石、万向轮、胶水的小配件。
模板的使用十分简单,只要根据家中垃圾箱的大小以及常用垃圾的种类,选择正真适合的弧线,在纸板或纸箱上画出不同的图案,将图案掏空后,就形成了固定形状的垃圾投入口,放在装有垃圾的垃圾桶内,一个自制分类垃圾盒就完成了。只有符合大小的垃圾才能通过开口投入下方的垃圾袋,经过垃圾盖的“过滤”,实现了初步的分类。
这一模板尺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在今年下半年,街道也会积极推广这一成果,通过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居民们学习使用模板,制作属于自身个人的垃圾分类箱。
透明袋里的另一些工具也暗藏玄机。在前期调研中,设计师们发现,大部分居民家中的厨房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放入两个垃圾箱,会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厨房移动空间变得更加局促。在与居民进行多次讨论后,设计师们设计了一款垂直发展,能够放入厨房小空间的垃圾箱,因地制宜,嵌入剩余空间,实现干湿分离、储物等多种功能。
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的分类垃圾投放点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有创新高科技产品的帮忙——一个名为“小智”的语音识别智能辅助设备。村民们对这个垃圾厢房上的高科技设备感到新鲜,纷纷前来尝新。他们提着手中的垃圾,对着语音输入口说“大骨”“饮料瓶”,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上方的指示灯就亮了。村民们说,每次的智能提示不仅是一种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更使大家在互动体验中增加了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这套语音智能识别系统,是浦江镇团委的一个新创举。今年4月底,浦江镇团委牵头联合镇党建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推进办、垃圾分类推进办等部门,同镇域内一家智能声学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的青年技术团队合作,共同开发启动项目。
镇团委充分的发挥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使得这支科学技术研发队伍顺利地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与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结合起来,用更新、更高科技的手段,引导更多村民去参加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